黄卫伟如何取舍,这就是战略
华为的战略意图
首先,什么是战略?
这个问题我思考多年,给战略下了一个定义。所谓战略,就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做的重大取舍和所采取的关键举措,以及对资源分配优先秩序的锲而不舍的承诺。就是说,在所有的关键举措中,最重要的是资源分配。坚持资源分配的优先秩序,这才是战略。你今年这么分配,明年又是那么分配,今年重点是这个,明年重点是那个,几年过去,一无所得,资源就浪费了。我关于战略的这个概念受到谁的影响比较大呢? 是美国的两个学者,Gary Hame andC.k.Prahalad,核心能力战略学派的创始人。他们1990年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上发表了经典论文《公司核心能力的持续发展分析》,而他们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同样很重要,即《战略意图》。两位大师开宗明义:"过去二十年中上升到全球领导地位的公司,最初都有一种与其资源不成比例的雄心壮志。我们将这一令人着迷的事物称为战略意图。
"过去二十年”,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纵观企业发展历史,大部分的日本公司,像索尼、松下、丰田等,都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。它们都是在二战以后日本陷入困局时,一批志士仁人进入商界所成就的世界级领导企业。两位作者抓住了这些公司的一些共同特点,就是当他们规模甚小的时候,就已经树立了要成为全球领导者的宏伟目标。优秀的公司、杰出的公司都不是误打误撞出来的,一定是先想到了,最后做到了。有些公司可能是想到了,但是没做到,这样的公司同样是伟大的。
所以,怎么办企业? 想把企业办成什么样? 你是不是有理想? 是不是有决心? 这就是战略意图“战略意图紧紧抓住了成功的精髓”,就是成为行业里的世界第一,是战略意图的精髓所在。世界范围的行业第一,不仅是指大市场,比如华为这样的通讯市场,也可以是一个细分市场,但是要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做到世界领先。这些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"隐形冠军”,德国、日本就有很多这样的“隐形冠军”。这些“隐形冠军”专注于它们自己的产业,专注于自己的行业,专注于自己的细分市场。做到领先以后,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呢?不是多元化,而是通过市场的全球化来继续发展,通过扩大市场来扩大企业规模。企业要一直专注所在领域,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。这是企业的正道。
"赶超世界级领先者,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。”“战略意图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,保证了长期资源配置的一致性只规定目的,不限制手段。”这正是任正非所主张的,也是他所赞赏的抗大的方针,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。当然,对于企业而言,指的是战略方向,灵活机动地站在战略上。战术是可以调整的,但是,方向应该是坚定的.同时,“战略意图给出了唯一值得员工承担义务的目标”,"要在国际领域夺取或保持领先地位”"这是唯一值得员工承担义务的目标”,员工,特别是优秀的员工、有才华的员工进入企业,把自己的青春、壮年都献给了这个企业,如果这个企业没有远大的追求,员工以后回忆起来,虽然说是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,不是很有价值感。假如这个企业有远大的追求,并且实现了,那么员工哪怕是退休了,也会觉得自己这一生的努力、一生的奉献是值得的。所以,人力资源的各种政策等,都是暂时性的,由企业“远大的追求”赋予人才的价值感,才是战略意图才是根本的人力资源动力。
注意点安全责任
那么如何理解长期战略? 我在编写《以客户为中心》的时候,序言里开宗明义战略目标本质上是围绕两个目标展开的,第一是怎么成为市场的领导者:第二是怎么做市场的领导者。”首先,怎么成为市场领导者?华为最值得吸取的,就是怎么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战略。不管是聚焦,还是注重研发,还是厚积薄发等,最终都是要弄明白怎么成为市场领导者,真正成为市场的领导者。而一旦进入市场领导者的行列,新的问题就出现了,就是做市场领导者。我所讲的华为战略就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。早在我们写基本法之前,1994年,一些表述就已经在任总的管理哲学里了。但是,系统的表述,还是在基本法里.基本法的第一稿,今天看起来是很粗糙的,但是第一有两个结果,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非常有意义。第一个结果是对我们自己的,我和包政教授合作写的第一稿,成稿之后,我们自己看时有个共同的感觉,就是“通”的感觉。我们以前的知识,他是日本学的,我是在加拿大学的,我们的管理知识都是分门别类传授和学习的,从来没有一个教授跟我们说财务、人力资源、运营管理、组织等这些贯穿的主线是什么,没人给你进这些,只有靠自己去领悟。我在西方学习时,商学院有门课,叫BusinessBusiness就是商业、就是生意。但这门课不是给商学院进的,是给法学院讲的因为法学院是商法,商法不懂商业,没法去做。所以,得补商业知识。那么Business这门课讲什么呢? 讲所有的商业有多少门类,每一个门类是怎么经营的,盈利模式是什么等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商业模式。我觉得这门课很有用,把这些都打通了。我们写完基本法第一稿就是这个“通”的感觉那么什么是贾穿组织、人力、战略的呢?我们在起草的过程中,觉得是核心价值观。组织、人力、战略内在的一致性是在核心价值观。同时,在写基本法的过程中,也帮助企业家系统地把他在管理企业的管理经营哲学、原则想明白了。1997年任总在珠海石景山会议上讲了一段话:
"我们必须在浑沌中寻找战略方向。华为公司总有一天会走到悬崖边上,什么是走到悬崖边上? 就是走到世界同行的前列,不再有人能够清晰地告诉我们未来会是什么,未来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开创。我们不走到悬崖边上是不可能的,而如果我们不想走到悬崖边上,也是没有出息的。 (任正非,珠海石景山会议纪要,1997)“
由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,任总对华为怎么发展,发展成什么样子,在将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,都已经是非常清楚了。1996年4月份开始起草基本法的时候,我们介入到这个项目里。我作为执笔人,最初的贡献是对基本法的定位,就是那三个问题:华为为什么成功?华为过去为什么会获得成功?华为将来要获得更大的成功还缺少什么?任总当时看到我们发过去的传真后,马上就飞到北京来,到人大找我们几个来聊。原来基本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,任总也没给什么明确的指示。但是,从那时候开始,基本法就逐渐清晰了,轮廓、主体就清楚了。任总当时来人大找我们讨论的时候,是在人大资料室的会议室。讨论到下班的时候,人家要锁门了,我们又转移西园饭店西边的新世纪饭店,在咖啡厅里接着讨论。讨论到凌晨两点的时候,华为突然有个电话,是一个合同的价格问题需要请示任总。这一打岔,因为是两点多了,只能到这儿了。任总留下一句话,给我印象非常深。他说,“重要的事情不着急,着急的事情不重要”。你看这商务合同,明天就要开标了,很重要,但这种合同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情."着急的事情”不重要;“重要的事情”不着急,基本法这么重要的事情不是一次就能讨论清楚的,也不是一天就能讨论清楚的,不着急,慢慢来。
"重要的事情不着急,着急的事情不重要。”我时常思考这句话。我们往往是把这两个事情弄混了,把“着急的事情”当做“重要的事情”来处理,就整天陷在这些“着急的事情”里。而“重要的事情”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,没有想清楚,那企业的事情全变成“着急的事情”,今天是这个,明天是那个,你永远处理不完,脱不开身。所以,基本法是帮助企业、帮助任总,解决怎么办企业、办成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。
既要保持聚焦,又要有灵活性
企业战略有个基本的矛盾,就是利润与增长。
有时候销售会向总部说,你到底是要利润还是要增长?在华为的观点里,在任总的观点里,他认为,抓住了战略机会,花多少钱都胜利;抓不住战略机会,即使不花钱也是死亡,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。这就是任总的经营方式。有战略机会,就要舍得投入。任总总是说,华为是浪费出来的,不是节约出来的。
“抓住了战略机会,花多少钱都是胜利,抓不住战略机会,不花钱也是死亡,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;当公司出现机会与成本冲突时,我们是要机会还是要成本?首先要抓机会,我一直认为我们高科技企业机会是大于成本的,只要符合机会,成本的增长是可以理解的。 (来源: 2001年税收预算汇报会议纪要,2001)
那么,华为公司的经营目的呢,不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,也不追求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、政府、供应商....等利益最大化,而坚持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,驱动员工努力奋斗,在此基础上,构筑华为的生存。实际上,经营企业有三种逻辑,在客户、员工、资本这些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上,第一种就是我们前边讨论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逻辑,认为企业是股东的,股东是剩余价值的索取者,那么为了企业有剩余价值,就必须把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住。而劳动是当做成本来控制的,薪酬高了,成本就高了,企业利润就少了,股东的收益就少了。这是一种逻辑,就是企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,就得控制劳动成本,就得满足客户需求。满足客户需求,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手段。当二者冲突的时候,既然是股东价值最大化,可能就得牺牲客户的利益。第二种逻辑是日本企业的逻辑,代表性的是京瓷稻盛和夫的企业逻辑。他认为企业的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幸福。只有满意的员工,才有满意的客户;只有满意的客户,才会给企业带来满意的收入;只有企业满意的收入,才有投资者满意的回报和员工满意的薪酬。这也是一种自成体系、自成循环的逻辑,稻盛和夫最精彩的一招就是重建日航。日航连亏了五年,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,日本交通厅请稻盛和夫出山,重建日航。那时候的稻盛和夫已经78岁了,接手日航之后,就带了两个人到日航去。他说,重建日航关键只有两招,只要抓住两个关键的环节就行。一个是日航的哲学、精神到底是什么? 一个就是阿米巴。按照稻盛和夫的思想,所有创造利益的环节都要实行阿米巴,要核算。所以,他在日航创造了按航线核算的阿米巴,每一条航线是一个阿米巴。你亏损,为什么亏损? 客户上座率为什么上不来? 你用多大的飞机,成本是多少?收益是多少?这些核算都要很清楚。然后,航线又要按航班来核算,在航班上售卖的物品都要进行阿米巴的核算。这是种全员参与经营管理的机制。同时,同步实行重建日航的哲学。日航在创立的时候,没有留下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,稻盛和夫把京瓷的理念移植过去,让他的秘书专门和日航的员工细心讨论。除了这两招,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,但是,这些措施都是非本质的。靠着阿米巴、日航哲学这两招,经过稻盛和夫的重建之后,日航一年扭亏,第二年重新上市,第三年所有的指标都是航空业的最佳。这就是日航的经营哲学,追求全体员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幸福。
转载文章请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iyeedu.net/gnswck/glcx/801.html